三摩地:善心⼀境性,不散逸等持
善友问:法师,什么是三摩地?一个心很散乱的人,能够修习成就三摩地吗?
请点击录音:
答:三摩地,梵समाधि Samādhi,又译:三昧、三摩提。意译为:等持、正定、正心行处、调直定、定。是印度教、耆那教、佛教、锡克教和瑜伽流派中的一种冥想意识状态。最早出自婆罗门教《奥义书》中,亦为传统瑜伽修行方式之一,在《瑜伽经》八支瑜伽中为第八支。专注于所缘境,而进入心一境性、不散乱而平等的状态皆可称为三摩地。佛教中“正定”,构成八支圣道,是七觉支之一,又与持戒、智慧合称为“三无漏学”。《阿毘达磨》论书中将它列为大地法之一,可通于善、恶。
我们修习三摩地 Samādhi,先要学习 Samādhi的相、味、现起、足处。在《阿毗达磨概要精解》第二章中说:
一境性(ekaggata):这是心与目标结合为一境。虽然,它在禅那里作为禅支时才变得显著,诸阿毗达摩论师认为:在一切心里,即使是最基本的心,它也有令心专一的能力,执行把心专注于目标的作用。其相是不散乱;作用是统一相应法;现起是平静;近因是乐。
在《清净道论》“取业处品”中,解说:kusalacittekaggatā samādhi. 善心一境性,为Samādhi三摩地。
Samādhi三摩地是“定”的意思:集中贯注,或等持。
kimidaṃsamādhānaṃ nāma?
为何名等持?
ekārammaṇe cittacetasikānaṃ samaṃ sammā ca ādhānaṃ,ṭhapananti vuttaṃ hoti. ⼼⼼所平等的、完全的、正确的保持与安置在一个所缘中,故说“安置”。
等持,samā+dhānaṃ=平等、保持
这段话说:你的心与心所,平等的、平正的,完全的、正确的,保持专注在一个所缘上。当你修习Samādhi三摩地时,你的心专注在一个所缘上,心与心所是同样的。若你真正进入到Samādhi三摩地,心与心所,前面与后面的心所,串起来都一样。
Samādhi三摩地,善心一境性。
特相:不散乱、无散逸。
作用:统一相应法,组合。
现起:寂静、平静、止息。
足处:乐。
由此,可知修习三摩地Samādhi,是心一境性。当进入三摩地时,心与心所都一样。
如果心出现散逸,东跑、西跑。前一念生善心,下一念生瞋心,生起不善心,再下一念生起贪心,生起痴心。如此散乱、散逸飘动的心,怎么会平等、等持,进入三摩地呢?
所以,凡妄念纷飞,心散乱、放逸的状态,都未进入“心一境性”的三摩地Samādhi。
这里,要特别注意,三摩地的足处:乐。也就是说:禅修者打坐修习三摩地时,身体一定会先感受到:快乐、轻松、愉快。同时,心里也有欢喜、喜悦、愉快等。由于有“乐”受,禅修者修定就比较容易。
那么,为什么初学打坐的禅修者常感觉到身体不适疼痛呢?因为身体四大地、水、火、风的不平衡造成。因此,禅修者打坐时,先要放松身体,不要让身体紧绷、紧张。
当禅修者心中有烦恼,有不愉快时,很难修习三摩地,也很难成就三摩地。特别是瞋心较重的人,经常生气不快乐,失去了三摩地的足处“乐”。
由于瞋者的心,不悦不乐。心生色不悦,就带动身根也变得沉重不乐。就像一栋房子,再美都需要建筑在地上,或放到有坚固支撑物之处。没有支撑物,房子就会倒塌。没有“乐”为足处,禅修者很难建立三摩地、三昧Samādhi。
所以,当我们修习三摩地、三昧Samādhi时,在持戒的基础上,把身体放松,心常在法喜中。当身心清净,有快乐,就容易修得三摩地、三昧。
总之,不论是南传上座部佛教禅者修习Samādhi,还是汉传佛教学人修习念佛三昧、法华三昧、楞严三昧等,制心一处,无事不办。凡修习三摩地者,善心一境性,不散乱、不散逸,等持、平等。将心与心所,保持、专注在一个“所缘”上,进入三摩地Samādhi。
最后,愿师友:身心安康,常在定中,法喜充满,法喜无量,趋向菩提,离苦得乐,达证涅槃圣道!
行愿
点击查看:★ 专 栏 文 集 推 荐 ★ | |
2021年文集 2020年文集 《云水天涯行脚僧》专辑 | 2019—2016文集 【人间佛教·礼仪篇】 |
回 向 偈
愿以此功德,导向诸漏尽。
愿以此功德,为证涅槃缘。
愿以此功德,回向诸有情。
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。
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。
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。
尽此一报身,同生安乐国。
完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